西安日报首席记者 吕聪
暑假里,当大多数孩子在空调房里吃着西瓜、听妈妈讲着绘本,骑在爸爸肩头冲向游乐场,或跟着家人远足旅行时,却有一群孩子正悄悄望着窗外——他们或是留守儿童,或因家庭变故孤身一人,或因身体障碍藏起渴望……但“爱心妈妈”的出现,把陌生的温柔轻轻递到孩子们身边,温暖他们稚嫩的心灵。
近日,记者走近三位“爱心妈妈”:她们身在不同岗位,却有着同样的坚持——用一次次上门探访和耐心陪伴,为困境中的孩子筑起爱的港湾。她们不是血缘上的母亲,却用最柔软的坚持,为困境中的孩子“缝补”着被生活磨破的童年。
一声“徐妈妈”,让她备受感动
讲台上,她是千余名学子口中的“校长妈妈”;走下讲台,她化身为困境儿童的“爱心妈妈”。这种身份的转换和交织,始于2022年空港枫叶学校转制为公办空港第一学校后,余名家长的联名挽留。
52岁的徐科研有26年的国际学校教育管理经历,过去接触的多是优渥家庭的孩子。直到2022年9月,学校民转公后的首个招生季,生源表上“小翠”(化名)这个名字打破了她的认知。带着送教上门、入户摸底的想法,她第一次走进小翠家。
至今她仍记得那幕:身有残疾的父亲局促地站在门口,智残的母亲蜷缩在角落,12岁的小翠因智力残疾,眼神呆滞地望着天花板。小翠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26年构筑的教育象牙塔轰然倒塌。”徐科研说。
那晚,徐科研彻夜未眠。小翠空洞的眼神让她幡然醒悟:教育的使命不止于讲台,更该扎根于泥土。此后,她一有空就去看望小翠,安排教师每周送教上门,辅导简单知识,陪孩子们做游戏。
小翠的经历深深触动了徐科研,她主动加入空港新城“爱心妈妈”组织,将关怀投向更多孩子。
如今结对的7岁男孩小明(化名)患有癫痫且家境困难。徐科研常上门送书籍、文具和玩具,陪他看书、做游戏,用耐心焐热孩子的心。
“小明每病发一次,智力就倒退一些。”她深知这类家庭的重压,“这样的孩子足以压垮一个家,但持续的关怀能让家长感受到支撑。”徐科研说。
因病情特殊,小明仅能说简单的字词。一次次上门后,孩子从含混地叫“徐~妈~妈”,到某天突然清晰完整地喊出“徐妈妈”。那三个字让徐科研瞬间眼眶泛红。
现在,徐科研仍常看望小翠和小明。“孩子陷在困境,家庭的煎熬更甚。爱心妈妈不仅要陪孩子,更要为这些负重的家庭拂去尘埃,让母亲们感受到被看见、被守护的力量。”
公益路上,徐科研从未停歇,每月定额捐款、带师生慰问敬老院的老人、组织校园义卖、发动义务献血……让爱心流转不息。“一对一的关爱或许微小,但我想做引线,串联起更多温暖的手。”徐科研说,这正是教育的朴素意义——“爱不是孤岛,而是连成大陆的星光。”
“忘不了孩子在雨地里送我的场景”
西安沣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郭明的脸上总带着温和笑意,她认为,“当我们谈起困境儿童,不该是谈论统计数据里冰冷的编号,而要凝视那些尚未绽放就遇风霜的花蕾,触摸那些过早承担生活重量的稚嫩肩膀。”这份认知,让她在成为“爱心妈妈”的日子里始终怀着一份虔诚。
2024年8月,同事因怀孕无法继续结对帮扶,身为母亲的郭明当即毛遂自荐,“认领”了7岁的小玉(化名)。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初见时,这孩子怯生生地躲在奶奶身后。小玉自小没了母亲,父亲常年卧病在床,11岁的哥哥正在上学,一家人的生计靠爷爷修自行车维持。小玉聪明伶俐,只是性格有些内向。
第一次登门,郭明特意带了和小玉年龄相仿的双胞胎女儿一起,两个小姑娘把精心画的画送给小玉当见面礼。结对后,她常在周末带着孩子、拎着零食文具去看小玉兄妹。几个孩子在斑驳的墙上描绘各自的梦想,沉默的屋檐渐渐有了童话色彩。一次次相处中,小玉见了她不再害羞,还会主动说自己的心里话。
最让她难忘的是那个下着大雨的日子。郭明带着礼物看望小玉,临走时叮嘱孩子“好好学习”,便带着女儿上了车。刚发动车子,就见小玉跟在后面追了出来,一路跑到村口,站在雨里使劲挥手告别。
后视镜里那个小小的身影让郭明的眼泪瞬间涌了上来。“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份心意有了最真切的回响。”
近一年来,每隔两三周,郭明都会带孩子去看小玉。小玉的奶奶满心感激,常要往郭明手里塞自家蒸的包子、买的西瓜,郭明推辞时老人就说:“不值钱,是份心意。”而郭明的双胞胎女儿也在相处中与小玉成了好朋友。
不久前,作为“爱心妈妈”代表,郭明参加了公益观影活动,现场分享时,她说道:“‘爱心妈妈’是一汪春水,要有润物的柔情,更要有滴水穿石的恒心。俯身听一个孩子的心跳,是在重塑社会的精神海拔;温暖一个孤独的灵魂,是在夯实民族未来的道德基石。”
如今,郭明身边的不少女性朋友都向她打听如何加入“爱心妈妈”的队伍。她很是欣慰:“我们希望每颗流浪的星星都能找到归航的灯塔,看着更多人加入进来,我非常开心。”
小小举动可以改变孩子的人生
33岁的李亚娟是西咸新区钓台街办下派某社区的干部。2024年4月,她偶然听到社区居民议论:14岁少年小安(化名)因父亲离世、母亲出走,不愿意上学,整日把自己锁在屋里。
她了解到小安的情况:8岁丧父、母亲离家,靠爷爷奶奶打零工拉扯长大。家庭变故像块巨石压垮了孩子,他变得自闭孤僻,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最终休学,连爷爷奶奶也不愿见,常把自己锁在屋里,老人急得束手无策。
李亚娟心里像被揪了一下,想着要为孩子做点什么。第一次登门时,任凭爷爷奶奶怎么劝说,小安始终不肯开门。但她没放弃,几天后再访,终于见到了孩子——昏暗得房间里,少年蜷缩在角落,眼神裹着化不开的无助和绝望。李亚娟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找回希望。”
从此,李亚娟成了小安的“爱心妈妈”。下班后再累,她都先往小安家跑。起初,小安像只受伤的小兽,背对着她一言不发,拒绝任何交流。李亚娟就坐在床边,讲那些在困境里重新站起来的人的故事,告诉他“人生像场马拉松,暂时落后不算输”。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安慢慢卸下了防备。李亚娟发现他喜欢画画,就陪着他画;知道他爱打乒乓球,特意买了球拍,拉着他走出房门,在社区里散步、聊天。为帮孩子尽快走出来,她找心理医生学习沟通技巧;跑到学校与校长、老师商量方案,还引导爷爷奶奶改变相处方式。她给小安送学习用品,教他写日记,告诉他:“把心里话写给自己,也是和解。”
有时,小安会突然想起父亲,默默掉眼泪。李亚娟就轻轻抱住他:“爸爸的爱一直都在你心里。别怕,你不是一个人在扛。”
在点滴呵护中,小安真的变了,答应重返校园。2024年9月1日,李亚娟清晨6点就守在小安家门外,担心他反悔。门开时,她愣住了:过去乱糟糟的长发剪成了利落的短发,身上的衣服干净整洁,眼前的少年像换了个人。
她一路护送小安到学校门口,校领导和老师早早捧着鲜花等着他,同学们也热情地围上来。看着小安背着书包、阳光自信地走进校园,李亚娟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
如今,李亚娟虽然怀着身孕,但只要有空,她还是会去看看小安,或是给老人打个电话问问情况。“有人问我为啥对一个陌生孩子这么上心?”她说:“爱的力量很神奇,小小的举动真的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
记者手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西咸新区注册备案的“爱心妈妈”有743名,随着社会对困境儿童关注度的提升,这一数字持续增长。西咸新区妇联有关同志介绍,现实中,部分家庭或孩子因自尊心等原因,对“爱心妈妈”的结对帮扶心存顾虑。对此,妇联通过推动社区组织集体活动、鼓励孩子参与多样化实践等方式,以更柔和、不易引发敏感的路径,让孩子们在自然融入中感受社会温暖,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此次采访的三位“爱心妈妈”,只是众多奉献者的缩影。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爱心妈妈”的感人故事,正于平凡日常中悄然上演。这些心怀热忱的女性,用奉献点亮了困境儿童的希望之光,值得我们送上掌声。也期待更多人能加入这份公益事业,让爱与温暖持续传递。
汇盈策略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