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诗书画三绝,堪称“扬州八怪”之一,历经百年传颂,声誉远扬,被誉为“千年奇才,一代宗师”。时至今日,他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屡创天价,2011年,他的一幅《竹石兰蕙图》便以4600万元的高价成交。
然而,尽管后人都称颂郑板桥的艺术成就,他的生前却充满了坎坷与辛酸。与那些仕途顺利、三朝元老的官员不同,郑板桥的命运仿佛总与他所追求的科举生涯格格不入。郑板桥的一生,似乎注定是一个与科举、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郑板桥生于1693年,康熙年间。三岁时,母亲去世,家境贫困,生活十分艰辛。然而,他天资聪颖,早年便显露出非凡的才华。仅八九岁时,他就能写诗作文,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神童。尽管家庭贫困,他始终没有放弃读书,誓言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1713年,年仅20岁的郑板桥在康熙五十二年成功考中秀才。这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已算得上是一项骄人的成就。郑板桥不止步于此,开始更加努力地钻研学问,志向是考取功名、步入仕途。然而,接下来的科考却一直未能如愿,成绩不理想,渐渐没有了消息。家境的困窘迫使他放下书本,转而去做私塾先生,以支撑家庭生计。26岁的郑板桥来到真州,开设了私塾,既教书又继续自学,心中依然怀揣着功名梦。
然而,由于家庭的负担越来越重,他的私塾生意并不好,最终他选择去扬州谋生,开始以卖画为业。扬州的生活虽艰辛,但他却在这里待了整整十年,这段日子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时期。
展开剩余73%到了1732年,郑板桥已经40岁,夫人徐氏去世已两年,自己也失去了两位孩子。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科举。终于,在这一年,他中了举人。虽然离进士的目标还差一步,但此时距离成功的梦想已经越来越近。为了能顺利考取进士,他决定搬到镇江的焦山,专心读书,不再受生活琐事的干扰。然而,尽管他才名远扬,生活依然贫困,艰辛的日子并未因此而有所改变。
有一次,郑板桥去杭州,他乘船渡江时,遇到了一位叫曹基本的豪门子弟。曹基本穿着华丽的衣服,性格傲慢,对郑板桥一副朴素的打扮颇为嫌弃。在船上,他命令郑板桥去船的后艄,不准碍事,还以鄙视的口吻与他交流:“这身穷酸相,真敢与我同坐?”郑板桥并未反驳,默默走到船尾。曹基本虽然心中对郑板桥的名声有所听闻,但仍不服气,不时在言语上挑衅。直到临下船时,曹基本更是讥笑道:“谁都知道,真金不怕火炼,真正有才华的人,怎么会这么多年都考不上?这才华恐怕是空有其表,若真有才,何不即兴作一首诗给我看看?”
这番话立刻引起了周围人的静默,曹植作诗都得走七步,曹基本显然是在找茬。郑板桥笑了笑,便回应道:“不就是作诗吗,既然你想要,便送你一首。”话音未落,他便信手作了一首诗:
可恨青龙偃月刀,
华容道上未诛曹。
如今留下奸雄种,
逼迫诗人坐后艄。
这首诗巧妙地借用三国时期的典故,暗讽曹基本乃是“奸雄”之后,逼迫诗人下船,正如曹操曾在华容道上被关羽放走。曹基本听完后,面色愕然,羞愧难当,最终灰溜溜地离开了。
终于,在1736年,乾隆登基之年,郑板桥的科举梦得以圆满实现,他在太和殿高高举起进士的榜单,成为第八十八名进士。这一年,郑板桥已经43岁,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他以画作《秋葵石笋图》庆祝,并附上诗句:“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这是他多年来辛勤努力的成果,也是他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坚持不懈的象征。
他为官清廉,不攀权贵,成为了一个众人敬仰的县令。在担任县令的12年里,郑板桥留下了许多让人传颂的故事。无论是他的廉洁奉公,还是他在民间留下的种种传奇,都成为了后人所景仰的楷模。
发布于:天津市汇盈策略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