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长期服务于社区中老年居民的执业药师,我深切关注着医保政策调整对慢性病用药的影响。近年来,医保政策不断优化和完善,这些调整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意义重大,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为大家进行解读。
药品可及性显著提高
2025 年有多地区对医保目录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许多慢性病治疗药物。像《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 年)》实施后,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新增了 15 个。而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 2025 年第 13 号文件,更是新增 27 种高血压及糖尿病治疗药物。
这意味着什么呢?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以前可能因为某些药物未纳入医保,价格较高而无法使用,现在随着这些药物被纳入医保,患者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到这些药品,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比如胰岛素周制剂被纳入医保后,糖尿病患者不仅用药负担减轻了,而且每注射一次就可以满足一周的用药需求,极大地提高了用药依从性。
展开剩余67%患者经济负担减轻
在医保政策调整中,门诊慢性病保障水平显著提升是一大亮点。多地将门诊慢性病报销比例由 60% 提高至 80%,这直接使得患者在门诊治疗慢性病时,自付费用减少了三分之一。例如北京市医保局监测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的高血压患者门诊次均费用自付部分下降 42%。
同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年度支付限额也有所提高,高血压患者年度支付限额调整为 6500 元,糖尿病患者限额提升至 8000 元。这能更好地覆盖患者长期的用药及检查等支出,有效缓解了长期用药给患者带来的经济压力,降低了因病致贫的风险。
先进诊疗技术纳入医保
以往一些先进的诊疗技术因费用较高,患者使用较少。而此次医保政策调整,创新性地将动态血糖监测(CGM)、胰岛素泵治疗等 6 项先进诊疗技术首次纳入医保支付范畴。
以动态血糖监测为例,患者使用后可实时掌握血糖波动情况,借助胰岛素泵还能实现精准控糖。这不仅提升了治疗效果,还因为医保的支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推动了慢性病治疗向精准化、个性化发展。
对患者用药行为的影响
医保政策调整后,患者在用药选择和就医行为上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报销比例的提高和支付限额的增加,会让患者更愿意选择医保目录内的药物,也更愿意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和购药。
然而,面对更多的药物选择,患者可能会感到困惑。比如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降压药,该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这就需要我们执业药师发挥专业作用,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合并症等因素,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用药指导,帮助患者选择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治疗方案。
对医疗和零售机构的影响
对医疗机构来说,需要加强与医保政策的衔接,优化诊疗流程。例如要确保信息化系统能实时比对处方用药与医保编码,对不符项即时预警。同时,要根据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情况同步更新处方集,保障患者报销顺畅。
对于零售药店而言,随着医保报销额度提高及报销范围扩大,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在定点药房购药。零售药店应积极争取医保定点资格,加强与医保部门的合作,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执业药师在药店中要更加严格地审核处方,确保医保用药的合规性,还要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药学服务,如用药咨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
医保政策的调整对慢性病用药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为慢性病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医疗机构、零售药店、执业药师和患者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政策的顺利落地,让患者真正受益于医保政策的红利,实现慢性病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作为执业药师,我们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药学服务,助力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
发布于:黑龙江省汇盈策略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